厦门大学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
  • 首页
  • 研究院之窗
      研究院简介 机构设置 院内新闻 公告通知 现任领导 人才队伍 院外传真
  • 科研服务
      科研动态 研究平台 科研成果 成果转化
  • 企业孵化
      孵化载体 重点企业
  • 党建思政
      工作动态 理论学习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首页 / 研究院之窗 / 院内新闻 / 正文

我院院长唐礼智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期待更“立地”的产教融合评价导向

2021/01/05 15:15

产教融合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也将是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1月4日,《中国科学报》就产教融合这一话题对我院院长唐礼智进行专访。

以下是专访原文:

产教融合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虽然近年来,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获得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有三个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

首先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从内部来看,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指标,没有给予重视或者权重不高。似乎排名越靠前的高校,愈发重视学术导向的纵向课题以及相关的高级别论文发表。相比之下,与企业开展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也就愈发不足。

此前我与同行就此交流过,很多教师表示并非不想做产教融合,而是必须首先考虑满足高校考核体系的要求,否则便无法实现职称晋级或获得学术奖励。

在学校方面,由于受到学术排名等因素影响,它们也不得不强调教师学术性课题和论文发表的要求。

近年来,中央和有关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特别提倡“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破除“五唯”后,很多大学不知道怎么建立新的考核体系。

从外部关系看,校企间的产教融合还存在脱节问题,也就是高校科研成果出来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目前很多高校专利被束之高阁,其原因在于高校与市场长期以来的隔离,没有打通学术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对此,我们可考虑在产教之间大胆引入第三方力量,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经纪人的作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且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让科技中介在转化科技成果之后能够拥有一定的股份或收益,而不是简单的手续费甚至中介费,由此激发相关方的积极性。

第二是浅与深的关系。我们不能将产教融合简单地理解为校企合作或项目转化,这种理解的深度还不够。

要想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人与资本两个因素必不可少。所谓“人”的因素,就是人要尽可能进到企业或项目之中。

目前很多高校在这方面都有一些探索,比如要求研究生在求学阶段,必须要有在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历,但大多仅限于专业硕士或专业博士。未来我们是否可以将此要求的范围扩大,或者在对研究生的考核中,加入或加大开展科技成果对接和转化的考核权重。

所谓“资本”因素,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资本介入产教融合过程。在这方面,我所在的厦门大学就与校友合作发起成立相关的产学研合作或大学生创业基金,帮助厦大师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或创业。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开展更多的探索。

第三是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系。很多高校教师并不是不愿意从事产教融合,不少人是不会做、不敢做——他们不了解市场,进一步导致他们不敢做。

因此,我们需要对高校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和示范引导,在这方面,高校现有的科技转化机构所承担的职能还远远不够。

上述三个问题的核心还在于破“五唯”后,在不能弱化学术研究引导作用的同时,如何强化产教融合的评价导向。对于高校科研人员来说,我们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但往往“顶天”有余而“立地”不足。

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建立更加“立地”的评价机制和政策体系,将是推动产教融合未来发展的关键。


上一篇:厦门大学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副院长周江聪:暖暖师生心 浓浓校企情

下一篇:厦门大学产教融合研究院与福建援疆龙岩分指挥部签订智力援疆框架协议

电话:0597-5281818

地址: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潭路15号龙岩市科技创业园创业楼5楼

邮编:364000

Copyright © 2020 龙岩厦大产教融合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