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传技艺,匠心守非遗——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闽西手工造纸暑期考察纪行
2022年7月14日—7月22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以闽西传统手工造纸业为主题的社会考察。该项社会实践为厦门大学龙岩产教融合院资助项目,社会实践团队共9人,由厦门大学历史系陈瑶副教授带队,团队成员包含历史系本硕博不同阶段学生及闽西当地文化学者。在为期8天的社会考察中,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了三明市宁化县、龙岩市连城县、赣州市石城县等地,深入传统古村落,采访当地手工纸传承人与造纸从业者,参观传统造纸作坊与遗址等,获得了大量的口述、文献资料与直观的感受认识,加深了同学们对闽西地区传统手工造纸业历史与现状的认识。

实践团队成员于宁化治平胡兰山师傅家合影
连城县姑田镇是闽西传统手工纸制作的核心地区之一,当地有“纸乡金姑田”之称。7月16日,实践队一行来到姑田镇手工纸老字号——“美玉堂”连史纸生产作坊参观学习。美玉堂古造纸作坊由邓氏家族在康熙年间创办,传承到今天邓金坤先生手中已是第十一代,历时三百余年。美玉堂是姑田仅存的最后一座仍以传统手工方式造纸的作坊,制造工艺保持了古法青丝生产、蒸煮黄坯、天然漂白、造纸四大部分,产出的连史纸细腻光滑、温润如玉,适宜用作碑石拓印、仿制古籍等,目前已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美玉堂连史纸传承人邓金坤表示之后还会一如既往地用传统工艺生产连史纸,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借助现代互联网进行销售,将连史纸推向市场化,为更多社会大众所享受。

姑田美玉堂连史纸作坊

美玉堂竹料晒制基地

与姑田巫姓老人解读族谱
宁化县盛产土纸,尤以玉扣纸闻名,其纸质细嫩柔软,色泽温润,为纸中上品。社会实践队在7月17至20日的3天里,先前往宁化县档案馆,查阅搜集民国、新中国时期宁化玉扣纸生产状况的相关文献资料。后在宁化文化学者、独立纪录片导演鬼叔中的带领下,前往治平畲族乡寻找旧纸寮遗迹,采访玉扣纸生产传承人。宁化玉扣纸亦以竹子为原料,包含28道工序,制作体系与连史纸有所不同,其中剥料和踩竹蔴两个核心环节必须手工完成以保证纸质纤维的光洁和柔韧性,但这两项工作尤为辛劳,故而现今宁化县已很少生产手工玉扣纸。胡兰山、胡铖父子是宁化现存极少的玉扣纸生产技艺传承人,他们在宁化治平乡家中经营了一个家庭纸寮,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造纸,据悉其制纸技艺家族传承已有4代人历百余年。胡氏父子坚守深山、传承传统造纸工艺、对优质“1号玉扣纸”的不断探索的工匠精神令人十分动容。

在宁化县档案馆查阅纸业相关档案资料

在宁化治平乡访谈玉扣纸传承人胡兰山
7月21日,实践团队前往江西石城县的横江镇考察。横江镇紧邻福建,穿境而过的横江是赣江的源头之一。最迟在清乾隆年间,一些造纸技术从横江传入闽西地区,闽西多地的纸张有运往横江销售,因而纸业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在横江镇人民政府的热情带领下,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刘氏宗祠、横江水运码头(武官码头)、晚清客栈(凤阁)等历史遗迹,并访谈了横江造纸厂的吴老板,了解横江造纸和贸易的基本情形。
7月22日,实践队来到了龙岩市新罗区的浮竹岭纸簾生产作坊参观考察。纸簾以细竹条编成,用于手工抄纸,纸簾的优劣与制成纸张的质量密切相关,故而纸簾生产是一项细致且复杂的活计。作坊主池沧海老家位于龙岩万安镇,据称其祖先在清朝中叶从外地人翁仁岩手中学到了纸簾的生产工艺,并一直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他对纸簾的一些工艺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以使纸簾簾面平整、缝隙均匀、竹丝圆润,成为手工纸生产的必备精品。其纸簾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海外日、韩等国。

纸簾传承人池沧海展示其制作的纸簾
此次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员深入调研闽西、赣南客家地区传统手工造纸行业发展状况,真正受益匪浅。社会实践队成员贾毅同学说:“这是我第一次来闽西,看到连绵的大山、繁茂的竹林,感受到了闽西纸业生产离不开这优越而独特的自然环境。闽西地区的一代代纸农们扎根大山,历经千辛万苦,将一颗颗毛竹制成洁白无瑕的纸张,这项技艺还一直传承到今天,非常令我钦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时代民众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风格。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古老、精致的技艺正在慢慢走向消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一个个传承人的坚守,更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力量和联合参与和支持,共同让历史传承的技艺和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大众,方能更好地传承中国经典,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闽西手工造纸暑期社会实践队
撰稿:贾毅、卓颖萍
审核: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