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
  • 首页
  • 研究院之窗
      研究院简介 机构设置 院内新闻 公告通知 现任领导 人才队伍 院外传真
  • 科研服务
      科研动态 研究平台 科研成果 成果转化
  • 企业孵化
      孵化载体 重点企业
  • 党建思政
      工作动态 理论学习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首页 / 研究院之窗 / 院外传真 / 正文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建设主战场、人民生命健康,勇攀科研新高峰:对话厦门大学校长张荣

2021/03/04 15:29


承百年辉煌,迎创新未来

对话厦门大学校长张荣

厦门大学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经济建设主战场,聚焦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实施卓越科研战略,推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张荣

厦门大学校长


01厦门大学的百年历史赋予了其哪些文化特质?

我认为,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内在气质,体现为大学的办学理念、传统和精神追求等,是经过长期积淀和凝练而成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最能长久彰显一所学校独特的魅力。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厦门大学,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所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大学。厦门大学的文化特质在感恩、开放、创新、和谐等方面尤为突出。

1921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胸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崇高理想,倾资创办了厦门大学。为办好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倾注了全部心血和财富。每一位厦大人对陈嘉庚先生的付出,对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投入,对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永远心怀感恩。

厦门大学一直流淌着“博集东西”的血液,开放是厦门大学的鲜明特征。创校以来,学校的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目前,学校拥有各类外籍教师400多位,外籍学生近3000名,是中国高校中对外交流合作最为活跃的学校之一,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中国著名高校目前在海外拥有独立校园、开展自主办学的仅有案例。

厦门大学坚持高标准的办学方针,拥有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包括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第一个以“传播”命名的新闻传播系等。学校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战略,在化学化工、生物医药、海洋科学、能源科技、材料科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

厦门大学地处有着“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之称的海滨城市厦门,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大学之一,拥有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包容并蓄、美美与共的和谐氛围,让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与舞台。

 

02厦门大学的百年历史赋予了其哪些文化特质?

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涵养勇攀高峰、问鼎世界的信心、勇气和能力,大力实施卓越科研战略,推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推动科学研究向“指向型”发展,科研模式向“团队型”发展,科研管理向“组织型”发展。

二是加强科研战略规划,力争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实现更多突破,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跨学科交叉融合、跨院系整合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勇担国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

四是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造福人类,造福社会。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推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校联合研制出全球首个双抗原夹心法新冠病毒总抗体检测试剂等15个检测试剂,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应。我校牵头研制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是中国新冠疫苗应急研发的五条技术路线之一,即将完成II期临床试验。

03厦门大学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一流人才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优待教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厦门大学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厦门大学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战略性工作,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着力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把推动教师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为每个有志成才的人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加大博士后队伍建设力度,推进博士后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经费分担机制和遴选考评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施面向高端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支持计划,在他们较为关注的住房、薪酬、科研经费、办公实验用房等方面尽力给予保障,凝聚了一批学术潜力较大、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04                厦门大学如何进行人才培养?  

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根本使命。我们以世界和未来作为人才培养的时空坐标,着力培养具有引领能力的时代精英,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帮助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要求学生能与时俱进,具有高效的学习力、敏锐的洞察力、充沛的创造力和果敢的行动力,同时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和驾驭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

建校百年来,厦门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先后培养近40万名优秀学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我们一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统一模式培养向个性需求培养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精神。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科教融合,促进学科协同,推动产教携手,强化通识培养。三是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闯会创。四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已建立涵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结果四个维度的内部质量“年检”制度。

05                厦门大学如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的发展需要务实的开放合作,我们致力于打造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大力推行“G50战略伙伴计划”,已与51所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

我们充分发挥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区位优势,牵头发起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现已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61所高校加盟。依托“嘉庚”号海洋科考船,面向全球实施“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作为全球战略的重要一步,2016月2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开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中国与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合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这方面的一个范例是厦门大学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联合开办的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尽管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正常的国际交流合作遇到严峻挑战。但我坚信,开放办学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我们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做出厦大贡献。

06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目前有哪些进展?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致力于建成一所教学科研一流、多元文化交融、国际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国际性大学。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分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分校已初步建立起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学科框架,现设有5个学院,另有更多学院正在筹建。分校现有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5900余名在校生,一些本科生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或是在创新大赛上载誉而归。两届共963名学生顺利毕业,多数毕业生已赴欧美国家一流大学继续深造或进入世界500强等优秀企业任职。分校坚持推进国际合作,拓展社会服务,逐步打造更多的基础设施、科研和教学空间。我们将充分发挥分校 “战略支点”作用,积极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为马来西亚、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的福祉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Nature Portfolio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上一篇:龙岩市科技局:努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下一篇:新福建建设中的厦大力量

电话:0597-5281818

地址: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潭路15号龙岩市科技创业园创业楼5楼

邮编:364000

Copyright © 2020 龙岩厦大产教融合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