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发展数字乡村的指示精神及厦门大学对口帮扶龙岩新罗区工作部署,厦门大学“数字新村”实践队一行在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宋亮和赖永炫两位老师的带领下,紧扣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突出数字化乡村特色,着力推动开展革命老区数字乡村示范试点。
实践队成员大部分为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的青年学子,本次社会实践目的是运用自己的信息知识专长服务乡村,以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奉献给农村,并推动当代大学生理解国情知晓乡情,提高自己的社会分析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冀望展现新时代数字化人才的风采。根据适中镇党委书记吴正如介绍,我们了解到适中镇地处龙岩市新罗区东南隅,与永定、漳平、南靖三县市交界,是闽西的南大门。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浓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并荣获“福建省百强乡镇”等称号,也是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镇。在本次调研中,厦门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副主任、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院长唐礼智教授看望了实践队并参加了部分调研过程。
调研活动第一站:蓝田村
2021年8月31日,实践队来到本次调研活动的第一站——蓝田村。2019年,蓝田村被龙岩市列为全市首批十个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该村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在乘车前往蓝田村部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感觉到该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用心。
当地村委会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并介绍了蓝田村的基本概况。成员们了解到这里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蓝田村不仅是一个革命基点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镇春楼等),且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旅游背景:村内分布不少与永定土楼不同的方形宫廷式土楼,其中“裕德楼”已经改造完成使用;中华儒家传统文化-孔子文化园景观打造项目已完成招标,即将开工建设;山福农庄为愿意体验农耕文化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设备齐全的研学基地,每年接待学生2万余人。据介绍,截止到2019年底,蓝田村投入到特色旅游产业累计投资达1360万元,参观游客达10万人次,并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等其他行业发展,区域旅游效益得到初步显现。

图1-实践团在蓝田村部了解村情
实践队了解到,适中镇政府曾为蓝田村的旅游业发展引进过数字化技术,但大都停留于最基本的导航与电子版景点介绍上,没有更进一步、更加适合蓝田村的数字化技术手段。
在村部了解过大概情况后,村干部带领实践队前往红色交通线上的“闽南通讯社”——镇春楼调研。在村干部的讲解中,成员们了解到镇春楼在革命胜利中的重要地位,也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不易。然而,平常游客前来镇春楼游览参观时,由于缺乏旅游标识并且没有专人讲解,意味着游客如果在之前对该楼的背景没有了解,游览时就注定只能走马观花。

图2-镇春楼
在镇春楼之后,实践队还到中华儒家传统文化——孔子文化园景观打造项目的施工现场和山福农庄研学基地进行了调研学习。经调研,实践队认为蓝田村适宜发展旅游业,但宣传途径少;传播范围狭窄,局限于本市内;且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受限。因此需要增加宣传途径,除传统媒体或口口相传外,也应依托互联网,拓宽传播范围;依靠信息化手段,如建设数字乡村博物馆,让游客在疫情后的今天,足不出户也能预览当地文化,以吸引各地潜在游客。并研发数字导游助手,将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给游客提供“私人旅游顾问”。
另外,实践队了解到蓝田村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上也有很好表现。蓝田村因地制宜,从外地引入优质种源,并结合种子的实际生长需求建立大棚、培养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并努力开展农旅融合,充分挖掘红色土楼文化、孔子文化以及文天祥遗迹文化的独特之处,着力打造一系列亮眼的名片,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图3-实践队了解当地特色农业
但在实践队实地考察蓝田村的过程中,成员们也发现了当前适中镇蓝田村存在的一些农业方面的问题。
1. 村子的种植仍然存在分散化,缺少农户之间的协调与组织,直接原因就是当地网络闭塞,农户们没有办法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大大降低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空间。实践团认为,蓝田村乃至适中镇发展5G互联网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5G网络一方面为农村人员日常生活打通数字化信息通路,另一方面为农业生产销售提供强大的信息传输渠道支持。
2. 该村引进技术手段存在盲目性,经过在蓝田村“福建山福农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温室大棚的实地调研,实践团发现当地在引进“高产、特色”的植物作物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导致无法产生预期的生产效果。实践团认为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进行模拟种植实验,在三维场景中模拟大棚内相应的植物生长方式与过程,为作物引进预先提供指导和参考数据。
实地调研蓝田村任务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们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了解到的信息等进行研讨,并得出了自己的思考。实践队认为,通过帮助适中镇建立相应的农业智能决策体系,能够极大的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因此,构想出了相应的农业因素采集系统和农业模拟种植培养软件来协助当地进行农业的发展工作。
调研活动第二站:新祠村
适中镇新祠村地处闽西南大门,是革命基点村。2009年在受地质灾害后,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精心部署下,于2010年10月开始建设新村。
31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新祠村进行了相应的调研。在与村文书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新祠村曾获评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等头衔。在经济发展方面,该村产业类型日趋多样化,如今已经形成了就业转移、物流、商贸、特色种养殖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种养殖方面,该村引进蛋鸡养殖,帮扶种植蜜雪梨、脐橙等作物,已解决了村中300余人的就业工作,并大大提升村民收入。
然而,实践队在调研中发现,新祠村特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种植方式仍然局限于传统阶段,对数字农业缺乏根本认识,因此,实践队建议,一方面加强知识普及,带领种植户到外地学习,树立数字农业意识;另一方面,在村内选择示范点,通过通过示范带动实现推广。
本次实践是实现数字乡村的重要一课,实践队通过对适中镇两个乡村的调研,明确了政府指导扶持、农业现代化改造等对农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数字新村”实践队